農村飲水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,也是群眾幸福生活的關鍵保障。流波?鎮以全域供水提質增效為抓手,通過完善制度體系、突破供水瓶頸、創新管護模式,構建起多層次、可持續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,讓清泉活水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。
制度固本,織密責任管理網。構建黨政主抓、多方協同的責任體系,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,建立覆蓋規劃設計、建設實施、運營維護的全流程管理制度。通過制定供水工程管護標準,將供水保障納入考核體系,建立常態化督查機制,形成責任閉環。積極向上爭取安全飲水專項資金,確保項目建設高效推進,為供水設施長效運行提供堅實保障。
靶向施策,破除供水梗阻點。護好源頭水,扎實開展水源地保護行動,通過設立防護區域、加強日常巡查、定期水質檢測以及清理周邊垃圾、禁止非法養殖等措施,守護好鄉親們的“生命泉”。解渴高山村,針對部分偏遠高山村落旱季缺水難題,采取“挖潛 + 引調”雙管齊下,積極尋找和建設小水源、蓄水池作為補充,同時延伸主供水管網,努力讓山上的村民也能喝上穩定水。治好管網病,組織力量通過專業檢測設備對老舊供水管道進行全面檢測,重點改造破損、銹蝕嚴重的“問題管道”,有效減少了“跑冒滴漏”。備好應急隊,組建熟悉本地情況的應急搶修隊伍,儲備必要的搶修物資,確保一旦出現管道破裂、設備故障等情況,能夠快速響應、及時修復,最大限度減少對群眾用水的影響。
創新機制,繪就共建同心圓。構建“專業指導 + 村民共管”的務實模式,引入技術力量負責核心運維指導,重點培育熟悉村情、責任心強的本地管水員隊伍,讓“土專家”管好“家門口的水”。開發簡便易用的掌上用水服務平臺,方便村民查看水質、報修故障、繳納水費,實現“動動手指辦水事”。建立可持續的“微利運營 + 適度補貼”機制,按照村民可承受原則核定基礎水價,供水公司對日常管護給予必要支持,確保工程“有人管、有錢修、長受益”。暢通村民參與渠道,通過“板凳會”“網格員”等形式,讓鄉親們成為供水服務的“監督員”和“建言者”,形成“自己的水自己管”的共治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