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我縣經濟發展工作如下。
(一)壯規模、提能級,工業經濟穩健向好。新開工工業項目28個,雅迪三輪車等44個項目加快建設,國軒二期等26個工業項目建成投產,完成工業固投53億元。培育億元企業40家,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6家,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達300億元,開發區經營(銷售)收入突破500億元。新能源動力機車及零部件產業入選全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,成為我縣首個百億級產業集群。新認定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7家、專精特新企業8家。完成“雙清零”企業31家。新建成省級博士后工作站1個、企業技術中心1家、工業設計中心1家、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2個,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、創新型智慧園區通過省級驗收,金梧桐創業園獲批省級“科技企業孵化器”。新增國家級零碳工廠、5G工廠、綠色工廠各1個,嘉盛紡織工業園入選全國合同節水管理典型案例、全省唯一。
(二)擴投資、增動能,重點項目縱深推進。合武高鐵、天堂寨支線如期開工,和襄高速加快建設,南信合高鐵前期工作進展順利,我們即將邁入“三鐵三高”時代。沙坪溝鉬礦前期工作全面啟動,鉬基新材料產業園完成規劃。金寨民用機場、貨運鐵路專用線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。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、專項債券等項目31個8.3億元。納入市調度重點項目59個、投資完成率達123%,實施政府投資項目91個、完成投資27.98億元,S447、G529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提前竣工通車。開展基金招商、以商招商、商協會招商,組建15個招商工作組,實行“組團+駐點”作戰,新納入市級認定固投億元以上項目61個。
(三)塑品牌、延鏈條,農業產業不斷壯大??咐渭Z食安全政治責任,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000畝,開展水稻制種試點,糧食總產14.31萬噸。整合資金5.15億元,新辟桑園2000畝、年養蠶6.8萬張,新種中藥材4萬余畝,養殖中蜂2200箱,建成庭院經濟示范點51個。年產3億枚蛋雞場、年出欄3萬只白鵝養殖場建成投產。在全省率先成立新農人協會,新認定產業帶頭人56名,新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442家。新增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39家、聯合體2家,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。授權使用區域公用品牌企業84家。成功舉辦2024第三屆安徽國際茶旅大會,獲評全國茶葉重點縣域、提質升級縣域。金寨天麻GAP通過國家延伸檢查,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映山紅高山米入選全國特質農品名錄、填補了全市空白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.82億元、增長4.04%。上線黨建引領信用村3.0版本,發放信用貸款3億元。村級經營性總收入1.5億元,新增5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10個。
(四)搭平臺、建場景,消費市場更加活躍。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,建成燕子河大峽谷玻璃水滑漂等項目10個,大灣村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。舉辦大型文旅活動13場。加快民宿產業集群化差異化發展,打造精品民宿54家,獲評國家丙級民宿2家、皖美金宿4家,利用閑置資源發展“一鄉一宿”做法獲省級表彰,獲評“全省十大皖美民宿集聚區”。全年接待游客1600萬人次、綜合收入118億元,分別增長6.5%、18.34%。發放汽車、家電(家居)、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券400萬元,兌現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600萬元,拉動消費1.2億元。完善三級寄遞物流體系,新建鄉鎮寄遞共配中心4個、村級服務站40個。推廣“產地+直播”“農戶+主播”等電商模式,暢通農產品出村進城、消費品下鄉進村渠道,全年網銷額增長20%。
(五)抓改革、促合作,縣域活力持續增強。完成新一輪機構改革。推進零基預算改革,探索“1234”工作法,統籌整合資金30.72億元。深化國企改革,開發國有資產管理平臺,推進市場化轉型發展,國有資本經營收益2億元。與長三角地區深度合作,“金浦產業合作園區”正式揭牌,引進產業項目18個、合同引資額72.36億元,爭取上海市對口合作支持資金1550萬元。六安瓜片等5種優質農產品入選上?!鞍倏h百品”名錄。新增“上海市職工療休養基地”2家,吸引5000余人次來縣療養休養。編制大別山革命老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清單,建立交界毗鄰地區省際合作機制。持續擴大對外開放,年進出口總額超14億元,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1億元。新之寧“保稅倉”上線投運。
(六)優環境、強要素,發展基礎有力夯實。實施23項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改革,辦理3836件。在皖企通上線全省首個涉企政策智能推送系統。設置企業訴求“掛號”窗口,清單化、閉環式收辦企業訴求581件,有效解決光伏發電企業辦證難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。建立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。放寬“園區貸”等授信條件,推廣訂單貸、科擔貸等特色金融產品,為1723家企業提供信貸支持91.5億元。兌付各類獎補資金1.08億元。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要素保障,實施供水供電項目49個,建成供熱管網13.3公里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,處置低效用地、批而未供土地等3039畝,獲評首批省級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。創新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和產業用地“帶方案”出讓,實現“交地即發證,拿地即開工”。多渠道保障企業用工,為企送工5370人。